首页
要闻
公告
成果展示
平台介绍
我院院长宁钢教授受邀参加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五届艺术与设计论坛
时间:2025/01/07 15:42:48 点击: 作者: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 来源:江西省工业设计学会

1月4日,第十五届艺术与设计论坛在江西财经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江西财经大学、教育部虚拟实验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主办,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数字设计现代产业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承办,江西省工业设计学会协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阙善栋出席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宁钢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超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昀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工业设计用户体验专委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宁波国际合作设计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仕鉴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指委委员、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支锦亦教授,芜湖市政协副主席、安徽工程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峰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指委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礼平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沈康教授,江西省“双千计划”引进类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宗明教授,教育部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宇教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吕明教授,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伟峰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文化与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晓芳教授,以及省内外30余所高校艺术设计专家、教师和研究生莅临大会。




阙善栋在致辞中对第十五届艺术与设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不辞辛劳、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我校和设计学科的基本情况和办学成就,对艺术与设计论坛成功连续举办十四届表示肯定。他指出,论坛团结凝聚全国知名高校顶级学者和业界精英,聚焦科技发展新动态,瞄准设计行业优化升级新方向进行探讨,论坛业已成为我校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论坛越办越好,为推动设计与科技的融合,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促进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专家代表宁钢教授在致辞中对我校自2010年以来持续每年办一届艺术与设计论坛表示赞赏。他指出15年来,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一大批知名业界学者,针对设计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等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碰撞出了前沿的思想火花,产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我国设计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相信本次论坛通过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和深入交流,一定能够激发思维碰撞,产出智慧果实。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共同探讨,为论坛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开幕式由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李民教授主持。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根据论坛主题“设计创新·新质设计·设计教育”发表主旨演讲。



宁钢教授首先作题为《交叉学科背景下的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演讲,他指出设计学自2022年正式进入“交叉学科”门类,其发展正面临着多平台、多线程、高动态的全新发展契机,并分析了高校交叉学科学生目前面临的问题,指出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应对设计学人才培养与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思考。




吕明教授的《新美术之路: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演讲,以中央美术学院“双一流”建设为蓝本,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式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促进一流专业升级、优化美术产能等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中央美术学院在推动美术事业与现代化产业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绩,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沈康教授做了题为《从日常生活到空间生产》的分享,他总结出空间生产的智慧,分别日常性、微观、策略、实践、方法,并结合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实践中去近距离体验日常、接受日常、聚焦微观,打造不同氛围的社区认同,促进空间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设计与创新,列举了大量由其团队完成的国内外设计项目。


胡伟峰教授以《数智时代下的工业设计创新》为主题,分析了工业设计1.0到5.0的演进历程、构建了数智时代下工业设计创新的双智共进模型,并以产业实践案例分享其团队在数智时代下工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


袁晓芳教授做了题为《面向生产与创造的新质生产》的演讲,她梳理了交互设计从HCI 1.0到HCI 3.0设计内容的演变及其设计范式的转变,探讨了面向生产和面向创造的新质设计。


刘宗明教授以《丝路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产业发展》主题,介绍了学院在丝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推动建设丝路文化专题数据库,汇集丰富、便捷的丝路文化资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教学、实践以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开辟了新途径。



赵超教授分享了题为《适老化设计模型建构》的报告,针对老龄化社会现状,他发现生理衰退、直觉认知、先验知识、熟悉度,以及文化语境构成影响适老化技术产品设计的重要变量,因此建构适老化设计模型,借以指导适老化居家智能辅助、移动支持、社区康养三个智能技术产品的应用场景构建,设计出老有所养、老有所行、老有所乐的养老产品服务模式。


支锦亦教授以《智能时代的列车出行体验系统创新》为主题,分享了其团队为国立功的高铁项目,完成智能时代轨道列车的设计趋势分析,分享高铁人因及舒适度研究、驾驶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文旅交通融合系统创新设计等最新研究成果。



何宇教授的《服务心理健康的跨学科设计探索》的主题报告,反思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追溯了历史中的设计伦理方案,探讨了健康设计与艺术治疗研究方法,并分享了四川大学设计团队在健康设计与艺术治疗诸多案例。


罗仕鉴教授以《人工智能赋能工业设计》为主题,探讨了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带来的设计变革,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ID)在工业设计中的革新作用。他指出,AIGID通过复杂算法与生成网络,能够快速生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多轮优化,不仅缩短了设计周期,还大幅提升了设计方案的精准度和创新性。


王昀教授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主题演讲中,创造性提出思想、知识、视觉、场景的四轮驱动超体系统,力求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构建全球竞争视野下的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让中国汽车、中国 品牌、中国设计真正走向全世界。


罗礼平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福建师范大学的漆工艺教育与实践,从福建师大工艺教育溯源讲起,内容包括漆艺教育的专业定位、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成果等,展示了福建师大在漆艺教育中的成果及漆艺教育中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举措


陆峰教授在题为《数字技术推动设计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题报告中,分析了数字技术时代背景下设计学科的变革,并详细阐述了国家艺术基金重大项目“皖南地区代表性古村落历史文化的数字化仿真实现”的实践、成果以及延伸运用。


与会专家们聚焦科技发展新动态,瞄准设计行业优化升级的新方向,就艺术与设计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加深了对设计创新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重要性的认识,对如何推动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达成了诸多共识,为设计领域的持续繁荣和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