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AI时代下的艺术学科高质量发展学术战略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榴园宾馆开幕。本次会议邀请了2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9位教育部各专业教指委委员、多位艺术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共二十余人出席会议,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出席。会议聚焦AI时代我国艺术学发展态势,致力于推动全国艺术学科建设,提升东南大学学科发展水平,是一场高质量的学科发展专题研讨会,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会人员合影)
开幕式
OPENING CEREMONY
会议开幕式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主持。赵天为书记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强调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与基石,探讨艺术学科如何在AI浪潮中锚定发展方向、实现高质量跃升,既是回应时代之需的使命担当,更是谋划学科未来的关键抉择,期待通过今天的深度研讨,凝聚共识、擘画蓝图,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特征、世界视野的艺术学科发展新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邢书记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学校百年艺术教育传统,指出,艺术学科是学校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创新的重要支点,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艺术学科应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凝聚智慧,回应“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江苏省艺术类教指委秘书处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吕少卿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为艺术学科带来挑战与机遇,艺术教育应以人为本,重视思维、能力与人格培养,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传授走向问题驱动和跨界融合。艺术学科应在赋能综合性大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并期待本次研讨会凝聚共识,推动艺术教育在科技浪潮中展现更大作为。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教授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指出艺术学科作为文化创造与人文教育的重要支点,将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新的价值与使命。东南大学秉持“科学与人文融合、技术与艺术联通、高雅与通俗平衡、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推动学科创新,应以开放、审慎、自信的姿态迎接AI浪潮,以文化的厚度回应新时代的文明课题。
会议进程
THE PROGRESS OF THE MEETING
与会专家的发言从以下几个维度剖析AI对艺术生态的影响:
第一,传统文化与艺术学的当代建构。专家们聚焦传统价值的传承与转化,重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器物美学、汉字书法等传统元素的当代价值及如何与现代语境、学科发展结合。
宁钢教授发言
国务院第八届艺术学科评议组设计学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类教学指导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宁钢教授在《中国设计造物体系构建及其原理——文化基因和历史逻辑》的发言中指出,中国设计的造物行为深植于哲学与美学传统。宁钢教授回顾了中国传统器物的发展脉络,阐释其中所蕴含的独特哲学体系与美学思想。最后,宁钢教授结合个人创作实践,总结了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将传统文化加以转化与融合,实现历史与当下的贯通。
龙红教授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龙红教授做了题为《从汉字的识读与使用看审美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发言。他指出书法艺术依托“手写”之美,其价值不会被AI取代。龙红教授强调,高校美育在社会美育中具有引领作用,汉字的书写与设计都需审美力支撑,而在设计实践中更能体现审美素养的重要性。龙红教授认为,汉字识读与使用不仅关乎艺术人才培养,也关系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核心在于高水平审美力的锻炼与培育。
第二,AI 时代的艺术学科变革与人才培养。专家们聚焦技术冲击下的学科应对,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学科体系、教育模式的颠覆性影响,探讨人才培养路径与学科转型策略。
夏燕靖教授发言
国务院第八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夏燕靖教授在《艺术学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新”在育人的分类培养》的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学科目录更新与分类管理,并提出“机器学习+全面工程师+视觉专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他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字艺术学”建设方案,强调应以智能科技守护文明根脉,推动艺术学科在技术支撑下实现分类培养与跨界融合,促进学科体系创新与完善。
周安华教授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中国影视文体研究中心主任、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周安华教授在《颠覆与重塑:AI艺术与AI艺术研究的可能性》的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正颠覆艺术的主体、过程、风格与价值,并重构艺术生活、人机协同与美学范畴。AI拓展了艺术理论议题,包括作者身份的哲学追问、美学本体危机的消解、艺术史叙事的重写、艺术教育的再造等。他强调,AI艺术革命是一场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范式转移,将引领探索艺术与文化的本质,勾勒后人类时代的新文化图景。
孟建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在《新技术革命与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艺术变革》的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在生产环节,AI推动人机共创,改变了创作主体与原创性的边界;在传播环节,数字平台实现创作与传播同步,呈现去中心化、全球化和即时化特征;在接受环节,沉浸交互和社群化审美兴起,形成创作者—技术—观众的三元互动。孟建教授强调,AI浪潮带来深刻变革,艺术学应重构理论框架,深化跨学科融合,开辟发展新方向。
覃京燕教授发言
第一届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青年人才,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覃京燕教授在《数实生态文明视野下的AI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思考》的发言中指出,应以交叉学科视角审视AI与艺术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做艺术,用艺术的方法做科学。覃京燕教授强调,大语言模型带来创作模式与文化安全的新挑战,虚拟人与真实互动将成常态。未来智慧生态文明呼唤新的思维方式,艺术教育应把握数智时代契机,探索AI文化艺术的新质生产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国际卓越人才。
康修机教授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与数字媒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康修机教授在《AIGC技术赋能下的艺术设计专业适应性变革》的发言中指出,AI时代推动教育走向个性化、兴趣驱动、终身学习和人机协同。康修机教授结合案例,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认为设计专业正呈现原始化与数字化并行趋势,艺术教育酝酿深刻变革。康修机教授强调,专业转型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新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应主动适应、不断更新,突出特色,构建符合AI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
刘宗超教授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书法教指委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刘宗超教授做了题为《复制与原创:AI时代下的艺术学科与专业走向》的发言。他指出AI时代推动了“复制”的升级,进入“人工智能+”阶段。刘宗超教授回顾了自2018年以来六版学科目录的变化,强调AI应回归工具属性,其价值在于激发原创与创新。刘宗超教授提出,应树立“大艺术观”,推动学科交叉与融通,重新审视AI艺术的边界与创作意义,从而在技术浪潮中把握学科发展的主动权。
赵奎英教授发言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奎英教授在《AI时代艺术类研究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发言中指出,在人工智能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艺术类研究生应具备多重素养。赵奎英教授提出“复杂审美共感-知”概念,强调多感官协同的审美能力;倡导科技素养与哲学素养并重;主张树立生态与人文精神,推动自然、人类与机器的和谐共生;并强调创新与发问能力的重要性。赵教授认为,具身经验的缺失会削弱艺术与学术创新,应重视经验与创造力的结合。
刘玉龙教授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省级教学名师刘玉龙教授在《面向AI时代的艺术学科培养路径——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的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战略下社会变革加速,艺术与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刘玉龙教授以学院为例,总结“艺术与科学中心”创研平台在推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刘玉龙教授坦言AI时代人才培养仍存在内容更新与师资储备不足等问题,强调要把技术潜力转化为学科价值,开拓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
崔天剑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崔天剑教授在《智能与数字创新:设计引领未来——设计学科专业建设思考》的发言中指出,AI时代的设计强调交叉融合,“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词,未来设计将由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构成。回顾东南大学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崔天剑教授认为,人才培养应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造力和领导力,塑造数智思维、计算思维、设计思维与交叉思维,同时注重健全人格、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以此应对挑战、推动创新。
第三,艺术学理论体系与学科发展。专家们聚焦学理逻辑与学科生态完善,重点剖析艺术学现存的学理危机、学科困境,探讨理论体系重构、学科交叉及美育实践路径。
李超德教授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李超德教授在《“设计无学科”与学理逻辑危机中设计学研究的困顿》的发言中指出,设计学科外延模糊,“设计无学科”论调引发学理危机。新技术虽解放了设计师的劳动,却带来方法转变与多重困境。设计学亟需改革与知识重构,重视实践价值,从学理逻辑把握未来“间性”特征,培养兼具人文关怀与技术能力的人才。
王天祥教授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教授做了题为《科技艺术语言学:语法—语义—语用的三重框架与批评转向》的发言。他谈到人工智能艺术的兴起推动了人类艺术与类人艺术的并行发展,科技艺术语言正由人类表达走向技术生成,其语法、语义和语用体系随之转变,研究与批评重点也在变化。王天祥教授强调了科技艺术学科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科技艺术语言学”概念,主张在科技—艺术—文化的交互中,将艺术纳入可计算、可协商、可演化的新语境。
罗礼平教授发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礼平教授在《艺术学科赋能综合性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美育实践》的发言中回顾了福建师范大学百年美育历程,并介绍了数据库与大模型建设的最新进展。罗礼平教授通过案例阐释美育与思政协同育人、“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学科交叉融合及“阅水成川”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展示了美育在服务社会和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强调应不断探索艺术学科赋能美育的路径,谱写新时代美育新篇章。
顾平教授发言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顾平教授在《实践基理与文明向度——艺术学的学科重构与中国话语生成》的发言中指出,艺术学当前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生态失衡和国际话语能力不足等困境,亟需学科重构。顾平教授提出,应以创作、教育与话语三重基石为支撑,重返实践现场,推动资源互通,构建自主的中国艺术理论体系,并在回应技术与人文的碰撞中阐释艺术价值,推动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
甘锋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国家文旅智库“中国艺术发展评价研究院院长”甘锋教授在《艺术学“十四五”研究状况与“十五五”发展趋势》的发言中指出,“十四五”期间艺术学社科项目立项率由4%提升至8%,“十五五”计划进一步提高。甘锋教授认为,学科仍存在范畴概念不清、应对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变革能力不足等问题。展望未来,应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加强科技与艺术融合,整合数据资源,建设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平台,完善学科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李蓓蕾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李蓓蕾教授在《凝练与建构学科方向,解决艺术学的中国之问与世界之问》的发言中指出,中国艺术有独特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在理论层面无法与与西方艺术话语直接匹配,这正是“艺术学的中国之问”所在。李蓓蕾教授认为,应通过中西艺术比较,凝练和建构具有自主性的学科方向,以回应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同时推动中国艺术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对话。
董甜甜副院长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董甜甜副院长在上午场会议发言中指出,要以宏观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学理洞察,呈现艺术学发展的多维图景;以开放创新的思维,在融合中开创新局,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会议总结
CONFERENCE CONCLUSION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程万里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汇聚多位专家的智慧,围绕AI时代艺术学科的发展展开深入交流,形成了新的共识。他强调学科建设要坚定文化自信,着眼全球视野,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寄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共同推动艺术学科在新时代呈现新风貌。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 AI 时代艺术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搭建了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为后续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持续推动我国艺术学科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新跃升。